產品目錄
Product Category熱點新聞
hot news在電力、化工、半導體及水質監測等領域,水中的微量硅酸根(SiO?2?)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指標。它雖是隱形無蹤,卻可能對熱力設備造成結垢、腐蝕等嚴重危害。因此,精準、快速地測定水中硅含量,是保障系統安全運行的關鍵。實驗室硅酸根分析儀正是完成這一使命的得力工具,其核心工作原理基于經典而可靠的光電比色法。
一、核心原理:從化學顯色到光學測量
硅酸根分析儀的工作流程可以清晰地分為兩個階段:化學顯色反應和物理光學檢測。前者將無形的硅離子轉化為有色的化合物,后者則通過測量顏色深淺來精確定量其濃度。
第一階段:化學顯色——創造“可見"的信號
1.生成黃色硅鉬黃絡合物
儀器首先將待測水樣與鉬酸銨((NH?)?MoO?)試劑在特定的酸性環境下(通常控制pH值在1.1~1.3)混合。在此條件下,水中的活性硅(可溶性硅酸根)會與鉬酸銨反應,生成一種黃色的硅鉬雜多酸絡合物,俗稱“硅鉬黃"。此步驟對酸度要求極為嚴格,因為pH值直接影響反應的程度和特異性,避免其他離子(如磷酸根)的干擾。
2.還原為藍色硅鉬藍絡合物
生成的黃色硅鉬黃絡合物顏色較淺,且穩定性與靈敏度有待提升。因此,分析儀會加入第二種關鍵試劑——硫酸亞鐵銨,作為還原劑。它將黃色的硅鉬黃還原成一種顏色更深、更穩定的藍色絡合物,即“硅鉬藍"。這一還原步驟極大地增強了顯色效果,使后續的光學測量更為靈敏和準確。
第二階段:物理檢測——量化“顏色"的深度
當水中硅含量越高,生成的硅鉬藍就越多,溶液藍色就越深。如何將這種顏色的深淺轉化為精確的濃度數值?這里應用的是光學領域的基本定律——朗伯-比耳定律。
該定律可簡述為:當一束強度固定的單色平行光(特定波長的光)穿過一定厚度的有色溶液時,溶液中的有色物質會吸收一部分光能。被吸收的光能多少(即吸光度A)與溶液中有色物質的濃度(C)以及光穿過的液層厚度(L)成正比。
其數學表達式為:A=εC L
其中:
A為吸光度,即光被吸收的程度。
ε為摩爾吸光系數,是一個與有色物質本身性質及入射光波長相關的常數。
C為溶液中有色物質的濃度,在此與最初的硅酸根濃度成正比。
L為光程,即光束穿過比色皿的路徑長度,在儀器中是固定值。
在硅酸根分析儀中,儀器會使用一個特定波長(通常為815nm或相近的紅光/近紅外光,因為硅鉬藍在此波段有最大吸收)的光源照射盛有藍色待測液的比色皿。檢測器則位于另一側,用于測量透射過溶液后的光強度。
硅含量低→藍色淺→吸光度A小→透射光強。
硅含量高→藍色深→吸光度A大→透射光弱。
儀器內部的微處理器會自動測量吸光度A,并根據預先通過標準曲線(使用已知濃度的硅標準溶液繪制出的A-C關系曲線)存儲在儀器中的計算公式,直接換算出并顯示出水樣中硅酸根的濃度值。
二、工作流程總結
一臺典型的實驗室硅酸根分析儀的工作流程如下:
1.取樣與試劑添加:自動或手動精確量取一定體積的水樣。
2.調控酸度:加入酸性緩沖液,將水樣pH值精確調控至1.1-1.3。
3.鉬酸銨反應:加入鉬酸銨試劑,生成黃色硅鉬黃,并靜置確保反應完。
4.還原顯色:加入硫酸亞鐵銨還原劑,將硅鉬黃還原為深藍色的硅鉬藍。
5.光學測量:將顯色后的溶液注入光學比色皿,儀器發射單色光穿過溶液,并測量其吸光度。
6.計算與顯示:儀器根據測得的吸光度和內置標準曲線,自動計算出硅酸根濃度,并在屏幕上顯示結果。
【微量硅酸根分析儀←點擊此處可直接轉到產品界面,咨詢更方便】
我們承諾做到以下服務,感謝廣大用戶的支持:
24小時在線客服接待,為您提供水質檢測整體方案;
嚴格把控產品品質,系統化的儀器質檢團隊 ;
一年質保,終身維護,可提供備用機、免費軟件升級、響應速度快;
產品提供順豐包郵服務,技術工程師一對一指導培訓。